最近,小琦来到沈阳市和平区的和平南大街与南三马路交汇口,映入眼帘的是一栋风格独特、气势宏伟的建筑。这座建筑气量不小,展现了浓厚的欧式风格,给人留下深刻印象。
从观察来看,这栋建筑共有三层,屋顶呈现坡屋顶设计,整体平面形状像个“凵”字。建筑的立面以几何对称的方式构成,采用了精致的竖线条进行装饰,使其在视觉上显得更加立体和优雅。建筑的正面在中央和转角部分略高于周围,形成一个易于识别的突出体,顶部则采用了巧妙的挑檐设计,增添了几分古典韵味。
据悉,这座建筑的总建筑面积约为16400平方米,整体风格仿效欧洲新古典主义建筑,拥有不同寻常的外观,令人倍感关注。那么,这座建筑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?
展开剩余65%通过建筑墙面上悬挂的历史铭牌,我们了解到,这栋建筑是沈阳市的文物保护单位,原为兴农合作社旧址,建于1932年,最初被称为康德楼。在日本侵华期间,兴农合作社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在我国东北地区成立,其实质上是一个对东北农业资源进行掠夺的机构。该合作社在各省设有总部,省内各城市和县也拥有办事处,甚至在村庄和屯点设立了兴农会,允许村民以家庭为单位加入。
虽然伪满洲国的当局以“兴农”的名义设立合作社,实则目的并非为了发展农业,而是为了强占和掠夺农民的劳动成果。从1940年10月开始,他们强制推行“出荷”政策(“出荷”意指伪满政府以低价向农民征购的粮食),以兴农合作社的名义逼迫农民签署粮食出荷契约。在出荷期间,合作社会派遣大量警力与自卫队进行监管,严防粮食外流。实际上,农民以低价出售给合作社的粮食,最终被用于支持侵略军队的供给。
直到1945年,日本无条件投降,兴农合作社才得以结束其历史使命。沈阳解放后,这座建筑终于不再被敌人占有,先后被用作苏联专家招待所、沈阳军区第三招待所及省革委会和省人大常委会办公楼等功能,2008年被列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,目前则已成为某公司的办公楼。
转眼间,90年的时间悄然流逝,这座建筑依旧巍然矗立在中山公园对面,承载着一段难以磨灭的历史和被侵略侵害的苦痛记忆。作为日本侵华的佐证,它时时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,振兴中华的使命不可忘怀!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门户论坛.股票配资什么意思.配资实盘正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